近日,國務院發(fā)布《關于進一步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持續(xù)釋放內需潛力的指導意見》,其中明確指出,“培育基于社交電子商務、移動電子商務及新技術驅動的新一代電子商務平臺,建立完善新型平臺生態(tài)體系?!?/p>
為什么國家要鼓勵培育以社交電商為代表的新一代電商平臺?
眾所周知,傳統(tǒng)電商平臺的意義在于實現了“物以類聚”,為消費者網絡購物提供了便利。但其本質仍然是將已經生產出來的產品放到網上進行銷售,無法起到讓市場需求來推動商品設計與生產的功能。
因此,傳統(tǒng)電商平臺沿用的是落后的“以產定銷”模式,也就是以生產來定銷售,而不是以需求來推動設計與生產。這是傳統(tǒng)的、落后的產品營銷模式,也是產生供需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可以說,傳統(tǒng)電商平臺只能滿足消費者的“即時需求”,也就是用戶先有了個人的隨機性、沖動性消費需求才來購物。而“即時需求”信息收集與反饋的時滯性,會導致生產側難以預測消費側的需求趨勢,供給始終跟不上需求的變化。
而社交電商的種種創(chuàng)新中,恰恰最引人矚目的其中之一便是其開創(chuàng)的“計劃性消費”。簡單講,“計劃性消費”就是通過消費者預購的形式,將難以預測的需求轉變成了“計劃性需求”,同時將個人的隨機性、沖動性消費歸集成了群體的計劃性消費。
拼多多作為社交電商領導者,成立于2015年9月,目前的付費用戶已經達到了2億,前不久更是持續(xù)霸占iOS下載榜的首位。
拼多多通過社交+融通社交圈子與購物網絡,將線上的“物以類聚”升級為“人以群分”,通過社交的方式主動刺激需求、喚醒需求,同時達到同質化需求的聚合,由此實現群體的計劃性消費“浮出水面”。
計劃性消費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,首當其沖便是協(xié)調需求側和供給側的長期不匹配問題。
傳統(tǒng)電商平臺,更像是把義烏小商品市場搬到了網上,促進了各種攤位、批發(fā)商、小商戶之間的高度競爭,可被視作“渠道側的高度市場化”。
但渠道側的高度市場化并沒有直接帶來供給側的市場化。因為雖然義烏市場的小商品競爭高度激烈,但是大量的生產工廠還是在拿沃爾瑪、家樂福的訂單,以兩三個月為周期在生產。
形象地說,在傳統(tǒng)電商平臺,是形成了水果攤在高度市場化競爭,但果園還是在按計劃、按周期在生產的格局。
所以,這就導致渠道側與供給側嚴重脫節(jié)。渠道側競爭再激烈,供給側仍然不受影響。
拼多多則通過“計劃性消費”讓消費者在渠道側先付錢,然后“等一會兒”,并不追求迅速拿到商品。由此,面對先提出需求、并且會先付錢的用戶,本來不受需求影響的果園必須走到臺前,相互PK以爭取用戶。
社交電商的意義就在于此:深刻改變供給側的市場競爭格局,讓供給側形成半市場經濟,更加柔性生產、更加快速響應。
這便解決了傳統(tǒng)電商平臺被詬病的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力的問題。
供需結構錯配、失調是我國當前經濟結構中的主要問題。而問題的主要矛盾在于需求結構已發(fā)生明顯變化的條件下,供給側調整表現出明顯的遲滯和黏性,從而無法適應需求側的變化。
我國面臨的有效供給不足這一問題,實質就在于分眾化需求與集中化生產之間的矛盾。目前來看,傳統(tǒng)電商平臺對于分眾化需求信息的獲取與收集無能為力,也就無法對有效供給問題的解決起到關鍵作用。
而“計劃性消費”則可以實現分眾化需求信息的直接傳遞,將需求信息、需求趨勢極速傳遞到生產部門,最大限度地減少中間環(huán)節(jié)可能導致的信息傳遞問題。
所以,拼多多的“計劃性消費”可以加強供給側的充分競爭與促進供給側與需求側的融通,也因此對于我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。
(原標題:拼多多創(chuàng)新“計劃性消費” 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)
- QQ:61149512